7月23日,中共成都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、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托育行业专场政企对接会,行业协会、主管部门、百余家托育机构齐聚一堂,旨在通过 “政府监管 + 金融赋能 + 行业自律” 模式,构建托育服务安全新生态,让群众托得更放心。
托育面临“高成本、低信任”困局 预付费成双刃剑
托育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,执行的是政策引导,社会力量举办。房租成本高以及托育“人力密集型”的特征,也决定了其高运营成本的持续和刚性:按国家标准,婴幼儿与保育人员配比不低于 1:3(0-1 岁)、1:5(1-2岁)1:7(2-3 岁),且需配备合格的保育人员、保健人员、安保人员等。
与此同时,托育机构的客户黏性相对较高,家长通常会选择就近的机构,为了享受保育费用优惠,更多倾向于季付、半年付甚至年付,预付费成为托育行业收费惯例,用于保障日常运转,缓解资金压力。
目前,托育行业整体入托率普遍较低,消费习惯尚有较大提升空间,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,赢得消费者信任,提升入托率至关重要。交流环节,托育行业协会陈秘书长开门见山,陈述了托育行业当前的困境:群众对托育机构信任度不高,加之个别托育机构“跑路”加重了行业的信任危机,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,托育机构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,亟待政策精准纾困与信任重建。
破局之匙:政企银协同,构建多重保障
“托育服务周期长、安全责任重,预付资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生存根基和万千家庭。”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如何有效监管预收资金、规范经营行为、保障各方权益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作为全国首批拟将托育行业纳入预付资金监管的城市,成都此次以 “成都预付保” 平台为核心载体,实现资金全流程透明化管理。对接会现场,三方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,积极为拟入驻机构答疑解惑。
“我们是托育机构,同时也是预付费的消费者。我们也需要一次性缴纳半年的房租,资金监管如何保障我们的现金流?”对于现场机构的提问,平台介绍了预付保平台首创的差额监管模式:托育机构预收资金按比例存入银行专用账户,根据商家具体情况设立30%-70%的监管比例,机构可通过支用白名单支取,用于发放工资,购买食材等,既保障资金安全又缓解机构现金流压力。
“当我需要资金的时候,平台提供的贷款会设置门槛吗?因为托育行业与民生相关,利润率并不高,在一般的金融机构评级里,很难贷到足够的款。如果放款不及时或者门槛过高,我们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。”针对这个问题,平台运营方及金融机构都现场回应:平台联合银行为合规机构提供多种低息信用贷款,开户贷开户即得;经营贷随借随还,最高可达存管资金的3倍。针对托育这样的民生行业,利率普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解决中小机构融资难题。
此外,平台还会订单自动生成标准合同,让预付消费的条款、费用明细清晰可查、阳光透明,旨在彻底打消家长对“退费难、条款陷阱”的顾虑,让消费更明白、更安心。
保护消费者权益 市卫健委扎实推进专项整治
记者在现场获悉,为规范市场秩序、保护消费者权益,成都市于7月10日启动“监管护航,预付无忧”预付式消费纠纷专项整治行动。
市卫健委积极响应,迅速制定卫健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,并针对主管的社会办医、托育领域,相继制定《社会办医疗机构接入成都预付式消费综合服务平台指导意见》及《成都市托育行业预付资金监督管理实施细则》,旨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,规范机构经营行为。
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托育服务作为 ‘一老一小’民生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,发展托育服务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、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事关千家万户。”
本次托育行业专场政企对接会,是成都市继规范社会办医、青少年艺体培训领域预付费管理后,在民生消费保障领域的又一精准施策。
据悉,托育服务将与青少年艺术体育培训、社会办医疗、养老服务行业一起,在四川天府新区、锦江区、都江堰市、彭州市率先开展接入试点。通过政府搭建监管平台、机构主动拥抱监管、消费者积极参与,三方合力必将有效破解预付费顽疾,为成都市托育服务行业营造一个更安全、更透明、更可信赖的发展环境,真正实现“幼有所育”,“育有所安”。